赣南民居系列丨大屋民居——围拢屋(会昌、寻乌)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赣南“厅屋组合式”民居中的大屋民居:围拢屋。
围拢屋,有的也写成“围垅屋”、“围龙屋”,是因房屋的后面有一圈或几圈初月形围屋半环抱,故名。主要流行于广东梅州、兴宁等地,是粤东客家聚居地区常见的一种大屋民居。寻乌县因紧邻梅州、兴宁,历史上受梅州文化辐射较大,因此,在赣南,围拢屋主要流行于寻乌县,其他县较为少见。
围拢屋一般顺山坡而建,前低后高。较完整的围拢屋,其建筑总平面占地如同现代田径场,后面是依山而植的风水林,前面是一片田园。主要建筑( 自前往后)由半月形围墙、水塘、照壁、禾坪、厅屋、化胎、围拢屋等构成。其中,厅屋一般由 “两厅两横式”或“三厅两横式”客家大屋组合而成;厅屋前的禾坪,也叫晒坪,为长方形,是住户的主要室外活动空间。禾坪两侧一般会用围墙围起并设门屋进出,从而使整个围拢屋形成一个全闭合的内部空间;化胎,又称“花头”,位于厅屋的正屋之后,是一处高而隆起的院坪,表面多铺卵块石,以利于排水,此处也可作为晾晒物品和室外活动空间。化胎的意思是客家人根据风水家言:为孕育万物承受天地之气的地方。外周半环形的围拢屋,多作杂间使用,围拢屋顶端正中那间房子叫作“龙厅”,比其他围屋间稍大些。围拢屋视前部横屋的多少,有一围、两围乃至三围之分,一般在初建时多为一围,与其相对应的是“两厅两横”,后随着财力和人口的增大,厅屋向两边拓展为“四横”、“六横”时,后面的围拢屋也就相应变为两围、三围。
1.芙蓉寨围拢屋(会昌县)
会昌县筠门岭圩镇朱氏围拢屋。小地名叫“芙蓉寨”,距会昌县城45公里,有206国道和高速及省道可通达。筠门岭是明清时期赣、闽、粤三省的一个重要边贸集镇,也是历史上江西通往粤东潮汕、梅州以及闽西的主要通道。
围拢屋依山势缓坡而建,坐北朝南,悬山顶,粉墙黛瓦,高一至两层不等。砖和土木混合结构,大致位于中轴线上的厅堂以砖木结构为主,核心正栋屋的次间、稍间以及周边两条围龙屋为土木结构。平面布局为“一进两厅两围拢、前排倒座一门楼”形式,共有216间房屋,占地约2500平方米。围内过道和台阶皆用河卵石或条石砌成,建筑工艺装饰一般。整个建筑群若“太师圈椅”状,气势恢宏,采光、通风、防御、防涝俱佳。
其建筑年代,有的依据族谱资料中朱氏迁入的时间,遂臆测为明宣德年间。但据筠门岭鸭公寨《紫阳朱氏族谱》载,朱氏于明代宣德年间(1426~1435年),从武平何坑迁入筠门岭芙蓉寨开基,并未提及此时建围拢屋之事。从建筑形制情况看,应为清代中期所建,民国期间有过维修。中央苏区时期,粤赣军区第三分区曾经驻扎在围龙屋内,当时邓小平担任中共会寻安中心县委书记兼三分区政委。朱氏围龙屋集民居、祠堂、防御于一体,是赣闽粤边区客家民居中的典型代表形式之一。其选址和建筑形式具有强调防御功能的特点,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一地区当时动荡的社会背景情况。
2.角背围拢屋
寻乌县晨光镇金星村角背围拢屋。距县城约22.5千米,现有776乡道与484县道相连,直通寻乌县城,交通较为便利。据族谱资料显示,角背围拢屋始建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后经历过一些重建重修,现状除了部分近现代的材料增建和维修的局部房屋外,余房屋均为清代建筑。
围拢屋坐西朝东,坡屋顶,以砖木结构为主,高两层。建筑平面布局为“两进三厅两厢两杠、三围拢一门楼”形式,建筑总占地面约4170平方米。居中正栋屋,由前、中、后三栋构成,面阔皆三间。前栋明间入口为门厅;中栋明间为主厅,是族民婚丧喜庆的集会地;后栋明间为祖厅(享堂),设有供祖宗牌位的神龛。前、中、后三栋正屋之间各有一个天井,正栋屋的两侧和后面,由三条围拢屋(相当于大屋民居的“横屋”)呈弓背形环抱,各条围拢屋之间,均设有一条宽为0.9米的通廊。这部分平面布局,隐含赣南“三厅六横式”民居的建筑特点和文化特色,如果除掉后面的弓形围屋,其实就是一处“三厅六横式”客家大屋民居。屋前为门坪,门坪两侧为门屋进入口,门坪前面是两口具有象征意义的水塘,一口呈“月牙”形,一口呈“红日”形,皆用块石垒砌驳岸。
角背围拢屋是赣南最具代表性的围拢屋民居之一,也是现保存最大、工艺最好的一座围拢屋。2012年8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
简介
万幼楠,男,1959年生,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赣州市博物馆特聘研究馆员、文物保护工程责任设计师、国家文物局专家库古建筑专家、省文化厅古建筑专家组组长、江西省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出版专著有《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赣南围屋研究》、《桥・牌坊》、《塔》(另有英文版)、《斗拱》、《赣南围屋》(另有英文版)、《牌坊》(另有台湾版)、《赣南传统建筑与文化》等;参与撰稿的专著有《赣文化通志》、《中国民居建筑》、《客家民居的世界》(日文版)、《中国传统民居类型全集》等;发表论文有《赣南“赣巨人”、“木客”识考》、《关于客家与客家围楼民居研究的思考》、《赣州,宋代城建博物馆》、《强势族群与客家意识》、《赣南风水塔与风水信仰》、《赣南客家祠堂调查》、《王明阳与围堡民居的兴起》等60余篇。
另在文物考古和地方史研究、传统建筑和客家文化研究方面学有所长,是赣南客家研究(联谊)会的主要创会成员之一;在城镇规划和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文物保护工程和仿古建筑设计等技术方面,也颇有心得。主持设计作品有:赣州灶儿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春门城楼、翠浪塔、龙南关西新围保护、临川文塔、赣县文昌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