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色景点】明清时期赣南地区的军事要塞 —羊角水堡
羊角水堡位于会昌县筠门岭镇羊角村,是赣南独有的一处保存较好、规模宏大的明代乡村军事城堡。距县城66公里,处贡江主要支流湘水上游,城堡的东、西、南三面环水,北靠汉仙岩风景名胜区,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明清时期,因羊角村地处通往“惠之龙川,潮之程乡(梅州)、饶平”之孔道,又是“东连汀之武平、永定之交冲,赣之门户也。”“一隅之地而遥制千里”,故数百年来一直成为屯兵防守的军事要塞。
明成化年间,闽粤赣边地盗匪猖獗,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自成化至嘉靖七十余年间,羊角村一带每年都要遭受一次以上“流贼”掠劫,这一带地主富豪们为保身家性命,联名上疏官府要求将原屯兵防守的提备所扩大成大规模城堡。以便邻近村民都住进去,南赣巡抚经实地考察,认为羊角村筑城堡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于是上疏朝延,获准。
公元1543年(明嘉靖二十二年),在当地民众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下,修筑起一座规模宏大的城堡,并将居民千人迁入堡内,朝延派400名官兵长期屯守,实行军民共防御。自此晚清三百多年间,羊角水堡对于抵御闽粤赣客家边地经常出现的各种土寇流贼的骚乱掠劫,以及防止起义农民军的反抗斗争,保障闽粤赣商道的畅通,沟通内地与东南沿海的商贸往来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整个城堡面积约点地7.4万平方米。城堡内街坊巷陌纵横交错,卵石铺成的大街小巷四通八达,曲径通幽。据同治《会昌县志》和《周氏族谱》记述:明清两代,羊角城堡内建有兵署、公馆、卫衙、城隍庙、码头及周氏、蓝氏宗祠等诸多公共场所,常有驻军300-400人,先后驻守过都司、把总等武官。城堡内军民、商贾杂居,因地处水陆交通要道,城堡东边辟有羊角墟,过往货船、商客、挑夫、骡马等川流不息,繁华热闹。
羊角水堡至今仍保存了较多的明清时期代表性建筑群,主要有:城墙,城门,周氏宗祠,周龙一住宅,蓝氏宗祠,蓝氏节孝牌坊,城隍庙,鹅胸桥等。
明代城墙原总为长1092米,城墙高10米,城墙厚度为4米,并建有用于防御性和攻击性的城垛564个,建外墙用红麻条石或青砖包砌0.85米,中间夯岩土2.3米,然后内砌青砖挡土墙0.85米,城墙砖规格有数种,一般为长38宽15厚12厘米。初建时,砌墙和勾缝所用的灰料,全部用糯米糕捶生石灰制成,其坚固程度超过水泥浆砌。迄今四百多年风雨沧桑,其雪白坚韧之原貌侠肝义胆清晰可现,其城墙之坚固,可见一斑。2017年政府对现有861米古城墙进行修缮。
城堡辟有东、西、南三座城门,东称“通湘门”,南称“向阳门”,西称“镇远门”。
而东门“通湘门”的城门与城楼基本保存了原貌。门额上端刻有“通湘门”三个大字和“嘉靖甲辰岁仲冬吉量立”的年号铭文,字迹清晰可见,宽大厚重的木板门、闸门石槽,二道门内横闩及城楼、炮眼、巷道均基本保存了原貌。“通湘门”又称“通生门”,在堡内流传着一个悲壮的故事:晚明时期,农民战争锋起,地处头粤赣通衢的羊角堡不断遭受兵燹掠劫。一天深夜,城堡被流寇围困,并在南门和西门设下重兵攻打,又在东门用火攻,城堡被攻陷之际,忽然一位白发老人对着慌乱的人群喊道:“走通生门!走通生门!”一些人情急之下误听为“通湘门”,于是冒着熊熊大火逃出城外,而逃往南门和西门的人则全被杀戮。事后,幸运逃生的人们为了记取这次灾祸,称东门为“通生门”。
始建于明英宗正统七年(1442),由筠门岭羊角寨周氏四世祖周群宝(任湘乡里长)倡建。后经清康熙元年(1662)、同治十二年(1873)两次重修。宗祠位于羊角城堡的中心位置,占地506平米,坐西北向东南,为砖木结构。前后二进,廊门如意斗拱、翼拱,做工精美,富丽堂煌。宗祠上厅高悬“成德堂”横匾,祠顶部装有藻井、轩棚、倒板及镂雕精美的木拱、雀替等。宗祠前院占地273平米。建有照壁,高4米,顶部正中立有“魁星点斗”塑像,两边安放一对石狮,照壁两侧开门楼,左朝东南、右朝西南,俯视湘水,远远望去,飞檐高耸,宠伟庄重,具有浓郁的客家宗祠风格。
羊角水堡内原先居住有“杨郭林罗古董彭”等十几个姓氏,尤其是作为少数民族的蓝氏畲族,曾在羊角堡城与客家各姓同居堡内,相处融洽,并发展相当数量的人口,至今仍保存有蓝氏祠堂、节孝石牌坊等重要建筑。至清咸丰同治后,因周氏人口发展迅速,其他各姓氏不断外迁,形成至今城堡内所居190户计1200多人皆为周姓居民。
周氏宗祠住前30米处,有一栋清代中期建造的住宅,为清朝时期当地乡绅周龙一住宅。属于前后三上下厅布局的厅堂,左右配(楼上楼下)24间厢房。该建筑属砖木结构楼房,所有门、窗、天井心、天井坎、四周墙角、四周阶沿、明沟等都是用红石建造,屋面四面坡、硬山顶,杉木檩,杉板条椽子,盖土瓦,青砖压脊,整座建筑气势雄伟,美观大方,是赣南民居建筑的杰作。
蓝氏石牌坊位于城堡内东街120米处,为旌表儒童周道明之妻蓝氏节孝而建。该坊建于清朝乾隆四年(1739),是会昌现存牌坊中建造年代较早的一座。蓝氏,为儒童周道明之妻。蓝氏年十八守节,孝事舅姑备至,年七十卒,县志有载。
该坊采用一块红条石雕刻镶嵌而成,镂雕工艺相当精美。该坊坐北朝南,四柱三檐,悬山顶,檐角起翘,通高6米,柱宽4.64米,檐宽7.04米。檐分三层,门为三。中门高2.56米,宽1.9米。两侧门宽1.13米,高2.2米。中门额阴刻“旌表儒童周道明之妻兰氏坊”。中层檐碑刻“节孝”二字,顶檐立一块竖匾刻“圣旨”二字。底檐与中檐之间雕有八仙图案,随着岁月侵蚀,大部门已不存在,顶檐图案为“龙凤朝阳”。
城隍庙座落在南门内,与城门仅一街之隔,一进城门就可见庙内全景。庙宇小巧,单一庙堂无厢房,占地面积仅24平米。中开双合大门,大门边有一对联,“能够正正当当做稳去,免得拉拉扯扯到此来”,大门外围木栅栏,通过双合栅栏门进入庙堂。
添丁亭当地百姓又叫三元、三品、三官大帝,在屋檐上砖砌一神坛基座, 1米,宽1.2米,高1米,在神坛基座上放一神橱,内摆放神像、油灯及香炉等祭祀物品,古时人们敬畏神灵,据说当地百姓凡添了男丁的家庭,必到添丁亭祭祀,在添丁亭点亮灯笼直至小孩满月,称为点添灯(丁)。一是感恩神灵赐于男丁,让家族人丁兴旺,二是向神灵祈佑小孩安康、长大后能走向仕途,成栋梁之才。
为明清时代所设“衙门”。衙门正面宽1.25米,高4.2米,开双合大门。大门外一入廊,廊深0.9米。厅内进入左右厢房,厅后墙中开一双合门进入后院。后院左边一栋长约20米,宽6米的建筑已毁。该衙门砖木结构,青砖清水墙,内白灰粉饰。
在城南门外往右,自上而下27级麻条石级,石级下面宽5米,上面宽2米。自上而下逐步扩大,是最早的货运码头(今修建成城墙护堤)。在鹅胸桥左侧,当年鹅胸桥建起以后(今修建成复古长廊式,吸引大量游客观赏),货运码头随之移往桥边,该码头靠河沿处砌三级红麻条石梯,每级宽7-8米。再往上至桥头达三十级麻条石阶梯。从货运码头建造的规模,可见羊角水堡在历史上交通之便捷,商贸之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