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你的位置:首页 > 公司产品

文 魁

产品介绍

【匾文】

【上款】钦命大主考尚书房行走 太常寺卿军功加一级 童凤三 文渊阁检阅内阁中书徐志晋  为

【下款】中式第51名举人赖泽霖 立  嘉庆3年戊午岁仲冬月吉旦。

【匾额规格】5125px,宽1675px

【匾额工艺】本匾为杉木质地,阳刻。边框饰六组八宝图,油漆褪色。

【匾文释义】

文魁:指新科举人第七名起的统称。“乡试”中举者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亚元”,第三、四、五名皆称“经魁”,第六名称“亚魁”,其余则称“文魁”。本匾系当年江西乡试的正副主考官童凤三、徐志晋为会昌县新科举人赖泽霖题赠的匾额,曾经悬挂在县城赖氏祠堂,作为赖氏家族的一份荣耀。

清代,凡考取举人者均由朝廷颁给20两牌坊银、顶戴衣冠及其牌匾。其匾额一般悬挂在其住宅的大门之上,门前可以立牌坊。新科举人第二年即可赴京参加礼部会试,如会试有一科或三科不中者,也可以经过吏部的“拣选”或“大挑”就任低级官员。

尚书房行走:尚书房,为清代上书房的同名异写。据《前清出宫词百首》:“俗向乾清先探问,阿哥可出尚书房?”注曰:“清制,不立太子皇子,均称阿哥,入上书房读书。”清代的翰林官入值内廷上书房,称“上书房行走”;其品官虽小,但绝不可小视。上书房乃皇子学习之所,翰林官上书房入值,有教育皇子之任,皇子一经继统,“上书房行直”即成帝师,影响及地位不言而喻。

太常寺卿:封建社会中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历代大体相同太常的主管官员称太常卿。太常寺一般设卿一人,正三品;少卿二人,正四品

内阁中书清代在内阁中设中书,定额为满洲中书70人,蒙古中书16人,汉军中书8人,汉中书30人,官阶为从七品,掌管撰拟、记载、翻译、缮写之事。清代在进士参加朝考以后,除择优任翰林院庶吉士者外,较次者部分用为内阁中书,经过一定的年限,可外补同知或直隶州知州,或保送充任军机处章京,一般很受重用。

【题匾人】

童凤三:又作童凤山,字梧冈,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 (今浙江省绍兴市) 人。乾隆二十五年二甲第六名进士,历任内阁中书,军机章京,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嘉庆三年任江西乡试主考官,嘉庆四年任提督江西全省学政。后任礼部、工部、户部、吏部侍郎。嘉庆六年(1802)卒。

徐志晋:浙江归安县(今吴江县)人。乾隆四十五年恩科进士,名列殿试金榜二甲第十三名,任内阁中书。据《清实录》记载:嘉庆三年(1798)戊午六月甲辰,任命太常寺卿童凤三为江西乡试正考官,徐志晋为副考官。

题匾时间:嘉庆三年戊午岁仲冬月,即公元1798年农历11月。

受(立)匾人】

赖泽霖(17561828),字雨甘,会昌城赖屋人。从小失去父母,备尝艰辛。然不失远大之志,经常通宵达旦刻苦攻读儒家经典。考取了县学廪膳生员,后因生计所迫,在县城开办私塾以养家糊口。乾隆四十五年(1780)因屡试优等,选为拔贡,年方24岁。然而,他随后多次赴乡试却屡试未及。在会昌城赖氏宗族的资助下,他遂居留京城,虚心求教,焚膏继晷,长达七年之久。嘉庆三年(1798),赖泽霖终于在乡试中举,这方“文魁”匾就是实物例证。这时,赖泽霖已经42岁,但他未就此却步,而是发奋努力,继续刻苦攻读。四年后,终于荣登金榜,成为嘉庆壬戌科(1802年)第三甲第三十七名进士。这一年,他已经46岁。

考取进士意味着实现了人生最高的学业目标,按照常例可以授予官职。但历代民间士子获得进士资格之后,并不意味着就能得到一个任职的官位,还需要等待朝廷的举荐任命。而举荐选任官员往往是通过朝廷大臣来进行。所谓大臣,主要是三四品以上的官员。清朝中期以后,由于政治日益腐败,进士们在翰林院供职的收入已经无法保证基本生活。尤其到清代晚期,甚至只有地方实力派才能维持生活,进士的意义其实已经名存实亡。

就这样,年复一年地等待着“补缺”的赖泽霖,直到10年后的嘉庆十七年,即公元1812年,才被“铨选”到广东三水县任知县。这时,赖泽霖已经56岁,由于长期的生活操劳,在赴三水县任职仅半年时间,因不服水土只好返乡。三年后,即嘉庆二十年改任九江府学教授。赖泽霖在九江府学期间,充分发挥自己的博学和才华,其门下弟子很多因科举夺魁而功成名就。他在九江学署的声誉日隆。道光八年冬,赖泽霖因病去世于九江学署的任上,终年7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