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匾文】耆英拔萃
【上款】清七品小京官江西财政司理财科长 邹延棻 为
【下款】清例贡生廖国煌老伯大人七旬晋八德配吴孺人七一双寿同庆 顺男 清附贡生 廖犹兴 天星 孙化龙 卜吉 英奇 春水 曾孙海源 祖灵 同立 中华民国五年 岁次丙辰冬月吉旦。
【匾额规格】长202cm,宽67cm
【工艺】本匾为杉木质地,阳刻,红底红字。上框饰“双凤朝阳”,下框饰“鹿鹤同春”,边框四角饰寿字纹。右边框经修复,油漆脱落。
【匾文释义】
耆英:年高优异的人。唐·司空图《太尉瑯琊王公河中生祠碑》:“宾筵备礼,耆英尽缀于词林,将略求材,剑乾自森于武库。”
拔萃:指才具特出。《后汉书·蔡邕传》:“曾不能拔萃出群,扬芳飞文”。
耆英拔萃:形容受匾人年高且具有卓越才能。
七品小京官:清代各部属官之通称,指各部内各司主事(正六品)以下的笔贴等官。
例贡:即例贡生。例贡生是由生员援例捐纳入监的贡生,府、州、县学中的廪生、增生、附生向国家捐纳一定的钱谷并经同乡京官具结保送入国子监读书者,称为例贡生。乾隆年间,廪生入监读书需捐银60两,增生需捐银80两,附生需捐银90两。也可以捐谷,每银一两折谷一石二斗五升,约合现在重量1500斤。依此推算,一个在编的廪膳生员要通过捐纳达到“贡生”功名的话,需要交纳稻谷9万斤。按民间每担100斤计算,足足要捐纳900担稻谷!即使在今天看来,仍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可见,在清代中晚期,要靠捐纳而取得一个贡生的功名,需要付出很高的成本。
【题匾人】
邹延棻(1874—1933年),字少泳,文武坝乡联丰村人。其父邹採英系晚清儒学生员,做过乡墪教师。光绪三十年,邹延棻从江西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后,参加出洋留学选拔考试,被录取为江西省公费留学生,是会昌县最早出国且考取公费留学者。他先就读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法政科,后攻读经济,毕业后授经济学学士。宣统三年冬回国,在农工部衙门任职。民国成立后回到江西,先在江西省财政厅,后任江西省政府秘书。1924年,赣军赖世璜部由闽入赣北伐,邹延棻曾任该军部参谋。后转入教育界,在江西省法政专门学校任教。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邹延棻回到家乡会昌,曾任会昌县立高等小学校校长等职。
邹延棻秉性耿直,恬淡清廉。他家教甚严,常以“勤俭好学”为家训。晚年退居故园,房前屋后种植果茶树,以补家用之不足,又以田园劳作自娱。来往多乡亲故旧,不分贵贱皆以礼相待,常常秉公调解乡间民事纠纷,深得乡民好评。
【受匾人】廖国煌,晚清会昌例贡生,系地方富豪。